>

党员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党员天地/ 正文

彭清华同志在参加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成都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彭清华同志在参加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
成都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2020年5月9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作为成都市选出来的省人大代表,今天到成都代表团和大家共同审议报告,感到很高兴也很亲切。刚才,锐平、罗强等7位代表分别作了发言,刘捷同志也讲了很好的意见,听后很受启发。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
    今天上午尹力省长代表省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客观总结去年以来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当前形势特别是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提出了今年政府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报告符合四川发展实际,反映了全省人民愿望,是一个求真务实、鼓舞人心的好报告,我完全赞成。
    2019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有力应对严峻复杂经济形势和各种困难挑战,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路子,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显著成效。进入2020年,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沉着应对、精准施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省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疫情防控方面,四川是人口大省、劳动力大省,又是全国重要的航空交通枢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压力很大。我们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突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采取大数据和网格化管理,迅速查找并控制住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势头。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61例,其中境外输入21例、排全国第14位;发病率和病亡率分别排在全国第20位、第19位。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们在2月3日春节假期结束后,就以政府公告名义宣布企业可以在落实好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自主决定复工复产,这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主动。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负增长。但四川的情况相较全国和前十经济大省要好一些,经济增速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7位和大省第2位,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速分别比全国高7.5、8.8、6、17.1个百分点,位居前十经济大省第1位、第4位、第3位、第1位。这些都说明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举措是扎实有效的,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既全面回顾了我省过去一年取得的发展成绩,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客观总结。鉴于当前的特殊形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全省经济增长目标拟按照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左右来安排。设定这个弹性目标,主要有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疫情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虽然疫情在我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持续扩散蔓延,欧美成为第二波疫情暴发的中心,印度、非洲、拉美地区也在快速增长,不排除会带来新一波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遭受重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剧烈震荡,其影响的时间长短、深度广度还难以判定。二是我省经济增长多年来与全国走势基本一致。2014年以来的六年间,全省经济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2、1.0、1.1、1.3、1.4、1.4个百分点,基本位于1.0—1.4区间。今年一季度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我省疫情防控较为扎实有效,企业复工复产抓得较早,产业结构上外贸依存度相对较低等多种因素的结果。今年全国经济增长指标尚不明朗,如果确定一个静态指标缺乏可靠依据。因此,我们提出一个与全国增长速度挂钩的动态目标,这是有支撑的、也是积极进取的。决不是降低要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要“跳起摸高”、追赶超越,需要包括成都在内的全省各级各地勇挑重担、攻坚克难。
    过去一年,成都市充分发挥“主干”作用,勇于担当作为,经济总量达17012.6亿元、增长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16.9%,增速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排第2位、第7位、第3位。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都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科学应对、精准施策、积极作为,坚持在保持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过程中加强疫情防控、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课复学,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66例,感染率为十万分之一、是全国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中最低的城市之一,一季度经济总量、进出口总额、规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副省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前列。这“一低一高”来之不易,与成都市委市政府的辛勤工作,与包括人大代表在内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省委一直高度重视成都工作。我到四川工作后,先后38次到成都调研或参加有关活动,先后提出了“六个牢牢把握”“切实担负四个责任”等要求。今年以来4个多月来了11次,其中7次是调研疫情防控工作,还有4次是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或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工作,1月16日在成都主持召开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进会,3月26日到邛崃参加2020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4月8日到成都调研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并召开座谈会,5月6日出席成都东部新区授牌暨项目集中开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成都改革发展的关心和支持。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成都市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成都力量、作出成都示范、树起成都标杆。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的很多工作都涉及成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也是成都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这里,我重点围绕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大家作个交流。
第一,充分认识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意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      亲自谋划、亲自部署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对于四川在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从国家层面看,有利于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发展布局是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的,接着逐步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党中央先后作出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时应势、精准施策,科学谋划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分别在我国北部、南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三个经济增长极,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核心动力源。成渝地区是我国内陆经济腹地和战略支撑,是西部人口最密集、经济体量最大、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在此交汇叠加,既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南向西向开放的门户,又是承东启西、连接中原与西南西北的重要枢纽,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我国西部腹地打造新的重要增长极,在全国形成东西南北四维驱动、长江上下游首尾呼应之势,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
    从成渝地区层面看,有利于形成“双核”带动、协同发展新态势。沿海发达地区省份一般都有两个或以上经济中心城市,如广东的广州、深圳,福建的福州、厦门、泉州,浙江的杭州、宁波,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山东的济南、青岛,辽宁的沈阳、大连。但中西部地区省份中心城市往往只有一个,如湖北武汉、河南郑州、陕西西安、云南昆明、贵州贵阳。四川历史上曾有成都、重庆两个经济中心城市,1997年重庆直辖后,成都在省内一枝独秀,某种程度上存在有些同志所说的“中部塌陷”现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更好发挥两个中心城市优势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整体提升区域能级。川渝两地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自古就是一家人,数千年来一脉相传的巴蜀文化是两地紧密合作的根脉,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一体发展是两地民心所向,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可以说,这是符合高质量发展宏观趋势和要求、回应成渝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热切期盼的大战略,是四川和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大机遇。从成都层面看,有利于实现新时代新跨越。成都2000多年城名未变、城址未改,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发展条件,历来是战略必争之处、机遇垂青之地。战国时期,李冰修筑泽被千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成都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与洛阳等名城“列备五都”;隋唐时期,成都与扬州“富庶甲天下”,并称“扬一益二”;两宋时期,成都因商贸繁荣诞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明清时期,成都一直都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建国之初,国家启动了以成都为枢纽的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建成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等,形成支撑大西南的交通主骨架。“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相继在成都布局了一大批交通和工业基础设施项目,40余家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迁至成都,为成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教基础、产业基础。改革开放后,成都以农村改革破冰前行,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骄人成绩。从纵向看,2019年成都经济总量比2012年翻了一倍,是1978年的473倍;从横向看,成都与广州、深圳等先发城市经济总量差距还很大,与武汉、杭州、南京、青岛等城市相比,领先优势也不够突出,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挑战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成都在新时代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二,着力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给成都的战略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前所未有地凸显了成都在全国发展版图的战略地位,强化了成都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赋予了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的时代机遇。
    一是提升发展势能的战略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的是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都作为“双核”之一,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在更大范围集聚高端要素、开拓全球市场,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强势领跑。同时,用好这块“金字招牌”,有利于争取将更多发展急需、奠基长远的大平台、大工程、大项目纳入国家总盘子,为成都发展蓄势赋能。
    二是塑造城市新形态的战略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对成都寄予厚望、委以重任。这是对成都这座千年古城的最新定位,也是成都未来跻身于中国和世界城市之林的一张特色名片。这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愿景、新构想,也契合成都独特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和资源禀赋。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有利于推动成都在城市建设理念、发展方式、治理体系等方面来一场系统变革,进一步提升成都宜业宜商、宜居宜游的功能品质,加快推动成都迈入世界级城市行列。
    三是拓展承载新空间的战略机遇。当前,成都既面临提升发展能级的重大机遇,也面临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承载能力不足的现实挑战。分析成都现有空间格局,其西部区域—是都江堰灌区核心区,涉及8个区(市)县、面积约占全市一半,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南部区域布局有天府新区,主要功能是发展总部经济、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北部区域处于城市上风上水位置,面积相对较小,可开发空间有限;中部区域开发强度达76.5%、人口密度1.58万人每平方公里,已经逼近开发空间上限。作为像成都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不发展先进制造业是不行的。下一步发展的空间和腹地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动成都东进、重庆西扩,为我们开拓了视野、打开了格局,能迅速伸开发展手脚、拓展发展空间、优化经济地理,进一步发挥好成都拥有广阔腹地优势,在更大范围集聚和配置资源。省委批准设立成都东部新区,主要目的就是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改变在成都平原“摊大饼”的发展模式,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使成都的城市发展格局由“两山夹一城”的局促变为“一山连两翼”的开阔。
    四是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战略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明确要求加强对成渝地区承接东部转移的统筹协调,支持整合发展优势产业,要求成都、重庆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等。成都和重庆产业基础各有特点、各有侧重,用好国家战略带来的重大生产力布局机遇,有利于两地优化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是培育创新新动能的战略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整合吸引科技资源特别是科技人才,加快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成都科教资源富集,有64所高校、30个科研院所,在蓉两院院士32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发挥成都创新比较优势,促进创新要素高效聚集、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六是形成开放新态势的战略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明确要求天府新区打造内陆开放门户,支持加强南向货运通道建设、打造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成都拥有通道、平台、枢纽、腹地等开放综合优势,一大批出川大通道都以成都为原点向外发散,拥有两大国际机场,天府新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平台集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提升国际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和国际市场运用能力,加快实现从内陆城市到开放前沿的飞跃。第三,谋划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既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又提出了具体任务和具体要求,提出了一大批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成渝地区、对成都的关心和重视。成都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树立雄心壮志、明确追赶标杆,对标纽约、伦敦、东京和上海、深圳、杭州等国际国内先进城市,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切入点,整体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围绕“一极两中心两地”谋划和推进工作。“一极两中心两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和总体要求,“一极”就是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两中心两地”即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这既是党中央对成渝地区改革创新、相向发展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赋予成渝地区的更高奋斗目标。要紧紧围绕“一极两中心两地”定位,明确目标任务、科学谋划思路举措,确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和成效。
    二是围绕唱好“双城记“谋划和推进工作。“双城”概念并非是在削弱成都的“主干”作用,而是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把“主干”做得更强更粗更壮。在省委提出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中,赋予了成都带动全省发展的“主干”地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中,成都是支撑和引领成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发展的“双城”中的一城、是“两极”中的一极。要承担起自己的重大使命,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唱好“双城记”,关键是加强与重庆在交通、产业、金融、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全面对接,做到双城互动、相向而行、深度合作。
    三是抓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建在大公园里的城市或是在城市里多建公园,而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是对现代城市建设内涵的整体重塑,意味着城市建设模式、城市管理方式、市民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的全方位变革。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的全过程各领域,坚持把创新作为动力源泉、协调作为内在要求、绿色作为发展本底、开放作为鲜明特色、共享作为价值取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抓好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这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也是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这不仅有利于德阳眉山资阳三市更好接受成都的经济辐射和产业带动、“近水楼台先得月”,也有利于成都扩大经济腹地、拓展发展空间、做强“主干”“极核”。现在各地积极性都很高,各市组建了工作专班在成都集中办公,在交通设施、产业体系、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谋划实施了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接下来,要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在更大空间布局和承载产业、人口、创新等要素,推动全省发展主干逐步由成都扩展升级为成德眉资,不断扩大成都发展腹地、提升城市功能。
    五是抓好”两区一城”建设。”两区”即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天府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始终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总书记对天府新区寄予厚望,我们要举全省之力把天府新区建设好。东部新区是省级新区,肩负着开辟”成都制造”第二战场的重要使命,主要是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新的产业和人口集聚地。天府新区和东部新区定位不同、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共同体。成都要用好用活新区平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统筹推进天府新区和东部新区建设,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不断壮大成都发展能级、增强辐射引领带动功能,更好服务全国全省战略大局。
“一城”指的是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按照中央要求,要采取“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目前,重庆正在积极打造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成都要重点依托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构建“一核四区”的创新空间布局,“一核”即天府科学城,“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以此为抓手,“一城多园”的模式也就大体成型了。同时,要建好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新区、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国际铁路港等高能级平台载体,使之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点。
    六是抓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重点是统筹陆与空、客与货、内联与外通、地下与地面的关系。成都是“中国航空第四城”,天府国际机场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第3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完全有条件打造西部航空国际门户枢纽。成都也是多条国家高速公路和干线铁路交汇点,我省的铁路网都以成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铁路方面,往东有成南达万高铁、成渝客专、成渝中线高铁,往南有成贵高铁、成自宜高铁、成昆铁路,往西有川藏铁路,往北有西成铁路、宝成铁路、成都—西宁(兰州)铁路等,有的已经建成运营,有的正在建设,有的在抓紧推进前期工作。省里还在谋划连接成德眉资的成都外环铁路建设,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同步推进城市地铁、城际快线、成都平原铁路公交化改造等建设项目,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以上只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涉及成都的几项重点工作,要做的事情很多、空间很大、潜力无限。我坚信,只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和成都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机遇,齐心协力、埋头苦干,成都发展必将实现新的历史跨越,为全省、全国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