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风采 > 正文

语文组邓华论文: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
2012-04-21 10:48:46   来源:   评论:0 点击: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关键词:情境创设 语文味 朗读诗意 创意表达 讲述想象 交流氛围 生活实践摘要:语文课要教和学出语文味,创设...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
关键词:情境创设 语文味 朗读诗意 创意表达 讲述想象 交流氛围 生活实践
摘要:语文课要教和学出语文味,创设情境就是这过程中最重要、最具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之一,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创设一定的环境,在“境”中教学双方人物进行情感交流,思维活动。教师要用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去感受语文的味。
 
正文:
所有的学科中,语文应该说是最热闹的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忧伤,“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感慨,“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惆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场景,“夜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春思……
看,语文世界就是这样的海阔天空:自然人生,天文地理,诗文辞赋,姹紫嫣红……而这些丰富的内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教者如何披文入情,以情动人,教出语文味,增强感染力,使学生顿感“天边光景一时新”,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一种共鸣,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创设情境就是这过程中最重要、最具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之一,也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余文森先生也说过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因此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创设一定的环境,在“境”中教学双方人物进行情感交流,思维活动。教师要用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去感受语文的味。
一、读出“语文味”,创造诗意情境。
“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它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是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富有学科个性和教学个性的审美快感。而一个“读”字在这过程中就非常重要。
米作仁先生指出:“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教学中,能者为师,教者范读,学生演读,多媒体音频诵读,读得入情入境,学生走进课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在做做读读中,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理解,根据课文内容,边朗读边想象,把文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创造性的展现了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或艺术境界。
例:在七年级上册《金色花》一课中,我就通过灵动多姿的朗读(听读、赛读、评读、范读等),教师的配乐朗读要有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孩子与母亲这样一个嬉戏的世界中,要求学生想像老师朗读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情节。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在读中感受语言美,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诗意的课堂。
另外配乐朗读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它引领学生更好的进入诗境。如《雨说》(九年级下册)就可播放班德瑞的音乐《春野》作背景音乐,使学生能更进一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产生共鸣,在音乐的旋律与文字的描绘中更好地去理解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想象思维。
二、创意表达,用情境升华“语文味”
创意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场景,使他们感知到语文的某种境界或氛围,体现语文的味。同时,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从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创意情境中所包含的问题,往往需要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与知识,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解决,这样,对于保持他们的好奇心能够起到推动作用,进而促进他们自主感受语文的韵味。
曾上过一堂公开课《望江南》,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深切感受诗歌感情后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发挥想象再现诗词画面,体会词作内涵,感受词的画面美。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将词作内容转化为几幅画面,分成几组镜头,制作成电影脚本,然后交流点评。
情境一抛出后,学生的反应是相当的激烈,极短时间内各种脚本相继出炉,解说精彩之时是掌声阵阵,学生是空前的亢奋,甚至是连说带演,课堂气氛沸奋得连石头都有想飞的感觉。
例:镜头一:缓缓流逝永不止息的径流为背景,灰瓦飞甍的楼为主体,焦点是江楼上,一位着意修饰的女子,斜倚栏杆焦灼的眺望烟波蒙蒙的江面,热切的眼神悄悄的道出了她心中的秘密。然后拉远镜头:高高的江楼,小小的身影,创设孤寂的氛围。
镜头二:水波浩淼,船只如梭,往往来来,不曾有一只留驻停泊。
镜头三:水天相接,江水浩浩悠悠远去,残阳斜铺水中。
镜头四:芳草凄凄,蘋花摇曳,幻化出情侣依依惜别的画面。拉远镜头:江楼女子入画,失神无语,愁眉紧锁。
若干镜头之后,一美人凭栏远眺,却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怎不叫人柔肠寸断。其情之痴,其情之深,被表现得淋漓精致。
通过这般情境的创设之后的,学生不只是简单的对话文本,再现文本,而是创造文本,提升了文本内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智慧、提升了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生动讲述,创设想象情境 。
语言是教师赖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媒介,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任何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教师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地描绘,富有节奏、充满激情的语言,重音、停顿的合理使用等,往往能够创造一种特殊的气氛,使学生产生对语文的神秘感和惊奇感。
听过韩军老师讲《登高》一文,就这样创设情境的: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生:能!
师: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整个课堂中气氛相当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韩军老师充满热情厚积薄发,创造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不仅看到了语文的智慧,看到了生命的力量,更感受到了生活和语文的境界。
我曾在《金色花》中也用过这种方式创造情境:
知道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现在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我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否来自于这一首诗:
清晨朝露未晞,在铺满金色花的林荫中,飘出一个修长的身影,她的湿发披在两肩,发丝间的水滴轻轻飘落,亲吻着林间绿色的小草。妈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小庭院里,她缓缓地把双手放在胸口。妈妈在祈祷了,空气中弥漫着妈妈轻柔的话语。突然妈妈的双眉微微扬起,这香气从何而来?我屏住气息,一声不响……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可以用“我感受到这样的画面……”的句式来做恰当描述。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共鸣点,产生情感回应,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
四、营造氛围,创设交流情境。
讨论交流,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增大学生的信息量,在讨论交流中,借鉴他人观点,反思自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的教学气氛,启发、诱导学生产生交流的愿望。
在《金色花》中设计过一个现场调查,请在座记得妈妈的生日的同学举手,结果同学们或面面相觑或低首无语,教者以遗憾的语气说:“你们的生日,妈妈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每次都郑重其事,惟恐你们受到一丁点儿委屈。而你们呢?同学们,这说明了什么?”同学们深受触动,纷纷说:“对妈妈关心不够”。教者抓住这一挈机动情地说:“是啊,我们对妈妈的关注的确太少太少了。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是否觉得我们也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展开想象的翅膀,请以“妈妈,假如我变成了……”来说一句话表达你对妈妈的爱。
学生们的内心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大胆动情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这样利用课堂上新的资源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自由的情境空间,情感空间,在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使师生的情感态度受到一次沐浴与洗礼,实现师生生命在语文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
五、创设生活情境,让实践情境显示语文的新奇与魅力。
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实际情境,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在熟悉的现实事件中,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感知的对象中。而用那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凸显语文的新奇和魅力,直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曾上过一堂《核舟记》,一上课便用亲切悦耳的语调,向大家讲清了这节课的内容和重点后在黑板上写下了“核舟记”几个大字,然后说:“想必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吧,这只核舟究竟有多长、有多高?”“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教者接着说:“请同学们用纸条折出这样大小的物品。”课堂内一片惊讶声。女同学心灵手巧,自然做得快些;男同学也不甘落后。不一会儿,部分同学们都颇有些得意地举起自己的作品。再紧逼一步:“再请大家在上面画出五个人、八扇窗。”同学们懵了。在这么丁点儿的小玩意儿上,怎么能画下这么多的人、物呢?话锋一转:“是画不下。可是我们的前人却在仅有一寸长的核桃上刻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核舟。这只小小的核舟上究竟有着怎样丰富奇妙的内容呢?让我们来看文章的内容吧!”
看来只有巧妙的把那种“境”创设出来,带领学生进入那种情境,自然就把他的“情”激发出来,自动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让人体验到的一种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真是“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
还记得有特级教师曾经说过:“在课堂上,没有纯粹的理念,一切细节同时都是理念。要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是的,教学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用自己的教学思想行走在语文课堂上,才能从容不迫淋漓尽致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机智,才能不动声色游刃有余的驾驭教材、学生和课堂。
就让语文课的味从情境的创设开始吧!  
 
 
参考资料:
程少堂《“语文味”究竟是什么?》(《语文月刊》2009年第5期)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相关热词搜索:语文 论文 东风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数学组陈余武论文:数学分类思想的生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