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德育视窗/学生活动/ 正文

怎样克服中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怎样克服中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考前心理辅导资料

最近一些老师反映,有不少初三学生产生了一种心理困扰,表现为一些同学很希望能通过强化突击复习,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习的成绩有较大提高。然而却事与愿违,已经花了很大力气,却并没有达到心中所期望的目标,成绩没有提高不说,反而还有所下降,一些同学对学习产生了畏惧,有的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丧失了学习信心。

目前学生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困扰?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它呢?我们有必要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针对这种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各项有利于其提高迎考能力的训练和准备,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考生的心理承受力与自控调节能力,更好地度过中考前的最后阶段。

“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练习者刚开始学习时进步很快,接着成绩上升速度便逐渐减慢,并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上升非常微小,甚至出现停滞状态,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可见熟练后的发展速度是逐渐减慢的,但是经过一个发展中的暂时停顿后,发展的速度又会加快前进。曲线中间的停顿期就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这时,学习者往往备感焦躁,忧心如焚,却又手足无措。若学习者不了解这个规律,不及时改善,极易使自己灰心丧气、注意力分散、身心疲惫,甚至自暴自弃,结果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学生中考复习活动中,高原现象表现为在开始复习阶段,学生感到学习进步快,收获大,复习效率高。但随着复习的进一步深入,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越来越糊涂,原来记住的定义、概念、公式、定理,在头脑中不那么清晰,复习好像进展不大,感觉学习效率大大减弱。这种随着复习时间的延长和复习难度的增加而导致学习的效果不明显,甚至呈“下降趋势”的现象其实就是复习活动中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学生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四个阶段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此一开始速度的提高较慢。

2、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提高兴趣,树立信心,因而进步很快。

3、学习高原期:这时由于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剩下的多是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生理上等多种因素影响,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每天的练习也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4、克服高原期阶段:当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改进探索方法,克服了学习途径上的困难,掌握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

高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出现了高原现象不要恐慌,要认识到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成绩到了极限,要知道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是还会提高的。不少考生出现高原现象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影响心态,影响学习。有的考生误认为自己的脑子不行了,记不住,脑袋里一团浆糊,因此,失去了对中考的信心。有的考生由于高原期存在,情绪波动很大,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由于考生对高原现象不了解,又不能正确对待与克服,负面的心态影响了他的复习。但只要我们能够了解“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掌握克服的方法,就能及时消除负面影响。

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考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要针对高原期的产生原因有的放矢地、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有些考生出现高原现象是由于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造成的,初三下学期的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考生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其实,产生“高原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如同运动员在长跑中会出现极点一样,这时只要再坚持一下,激励自己,增强信心,这种感觉就会消失。有些学生在困难前容易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而灰心,进而影响学习,所以应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增强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等,以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去克服“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学习方法。随着复习的深入,复习方法也随之变化。是侧重知记还是则重理解;是侧重应用还是侧重综合,具体的复习阶段都是不相同的。一层不变的学习手段,效果肯定大打折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新问题没有新方法去解决,一定会觉得既费力又无效。

2、心理疲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拼博,学习成绩仍不尽人意,来自父母、学校的压力,使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对每天的付出产生怀疑,学习兴趣大减,,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感觉好累,有时内心还会冒出莫名的“怨气”。在这样低落的情绪下,当然感到的是每天在做“无用功”,这是“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二。

3、身体疲劳。由于长时间的苦读熬夜,又缺乏体育锻炼,使人的身体机能减弱。有的同学睡眠不足,出现了情绪倦怠、食欲不旺,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等现象,学习的效率明显下降,必然会产生“今不如昔”的停止感和倒退感,这是原因之三。

当我们明确了“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赶紧去寻找克服的方法吧!

1、 激发学习的“兴奋点”。

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目前的资源有哪些?我面临的困难是什么?我能依靠的力量有哪些?”

针对目前的学习状况,重新制定学习目标,并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简单目标,使自己清楚今天做什么?这一周做什么?这一个月做什么?对自己所做的事如何检查?如何反馈?如何奖励和惩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要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此时学生就有行动的激情和欲望,学习的“兴奋点”也就被激发出来。

2、变换学习方法。学习阶段开始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再合理,所以当到了高原期,学习者要尽早探索适应该阶段的学习方法。另外,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才会逐渐暴露出缺点来,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才能克服原有缺点。例如,学习数学时,解题方法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常量代换,套用公式,套题型的方法上,那么进一步解决需要运用空间想象力的问题时就必然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形成停滞不前,因此学习者此时必须变换学习方法。

有时方法上的另辟蹊径、反弹琵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与其在高原上徘徊,弗如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有这么一个故事:英国科学家瑞利在做测量氮气密度的实验时,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结果产生了1‰的差别。一般人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可能会去努力缩小这个差值,而瑞利并不如此,他反其道而行之,扩大差值以探究其中的原因。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有了意外收获——发现了氩原子。他因此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故事说明,当常规方法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时,不妨变换一下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入手,也许就会无心插柳柳成荫。

3、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学习者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觉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会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学习者坚持一下,保持一定强度的动力系统,遇到困境时,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高原现象”。有些学生在困难前容易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而灰心,进而影响学习进步,所以应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增强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等,以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去克服“高原现象”。
4
、丰富知识。知识基础差的学生更容易遇到“高原现象”。知识基础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上欠债太多,因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打下丰富的知识基础。提高心理素质。    

5、调节心理状态。随着复习进程的深入,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是“家常便饭”。分数的刺激往往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无脸面对老师、父母,产生内疚、自责和自卑。其实这些小考、大考的目的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检查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吗?考得不好,只能说明掌握知识还有不少缺漏,需要进一步去补习和完善。要鼓励学生把考试变成为一种动力,而不要变成产生畏惧和自卑的理由。

6、强化身体素质,防止身心过度疲劳

中考复习是一种艰苦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有一定强度的半体力劳动,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合理的饮食。要注意适当的放松自己,转移注意力,每周至少有一次自己喜欢的活动,如打球、听音乐、看电视等。这样有利于缓解心理紧张。

7、讲究生活的规律性和丰富性。不能因为将要有重大考试的来临,就打乱了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安排,生活仍要有条有理,有张有弛。让生活的丰富多彩来消除由于学习的紧张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克服烦、乱、急的焦虑心理。

只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快乐的心情,才能保证自己“日有所获”,“高原现象”也就能够更好的克服。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去加以解决,就会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入“柳岸花明又一村”。

  

 

   

    

金牛实验中学心理辅导室

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