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金牛区基层民主的发育和发展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基层民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正式颁发的文件中,基层民主就是存在于基层政权与基层社会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主要包括基层政权的民主选举与民主管理、城市的居民自治、农村的村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觉醒,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中国式的基层民主建设逐步走进了我国社会的历史舞台。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出现为起点,以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对基层社会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的基层民主在全国不断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和全国一样,金牛区基层民主也经历了同样的发育和发展过程。对这个过程本文分三个阶段进行初步分析。
一、萌芽——民主意识的觉醒
文革结束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在不断进行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拨乱反正的同时,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出现了政治清明,百业待兴的局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个体的日益独立,需要新的制度安排来满足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于是各种自治组织便应运而生,基层民主逐步走进人们的政治生活中。
(一)金牛区基层社会制度转型
1、文革结束以后,金牛区在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广泛的拨乱反正。1978年2月,区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区委常委一班人自身建设的决定》,明确全区重大问题要经过区委常委会讨论,要求区委领导必须遵守六个方面的规定,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积极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全区在“文革”中被错误审查、迫害的262名党员干部和群众平反。1978年3月,区委制定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实行生产大队基本核算单位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规定由大队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分配,以大队统一核算,自负盈亏。1978年9月,区委制定《关于发展多种经营有关政策的具体意见》,强调农村人民公社坚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不变。1979年2月,区委书记卢生华在全区表彰先进工作会上作了《坚决实现全党工作重心转移,为加快全区农业发展的步伐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强调要把全区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11月,全区开展了一个半月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泛的拨乱反正,使全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恢复正常。
2、推进农村治理结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12月,区委发出《关于调整自留地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适当提高生产队自留地的比例。1980年10月,区委常委扩大会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开始公社改乡,大队建村试点,实行党政分开。到1984年4月,全区成立了16个乡,大队全部改村。原有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随之被废除,农村不再实行土地的集体耕种和经营,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1月,区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10月,区委又制定了《成都市金牛区实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生产责任制试行办法》,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农民家庭取得了承包土地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金牛区基层治理结构的改变,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基层民主的发育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金牛区基层民主意识的形成
1981年,十一届